1995年,美国学者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曾预测:“数字时代已势不可挡,无法逆转。人类无法阻止数字时代的前进,就像无法对抗大自然的力量。数字化的未来将超越人们最大胆的预测,数字化生存是人类要面临的最重要现实。”时至今日,数字化时代已然降临,它正撬动着诸多行业乃至整个社会变革的渐次展开。文化数字化自然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文化数字化渐行渐近
2012年,《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包含了文化资源、文化生产和文化传播的数字化。《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和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将文化数字化上升到战略层面。2022年出台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更是全面落实文化数字化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提出了关联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夯实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搭建文化数据服务平台等8项重点任务。
作为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的重要举措,2022年8月31日,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承建的“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上线试运行,开创“专网交易、互联网分发”的先河。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将主要有五大属性:充当专网平台,充分保障数据安全;充当数据超市,让交易主体进入数据超市进行开店、开展交易业务;充当要素市场,服务文化生产和文化产业发展;构建全链条交易生态,贯穿数据挖掘、数据生产到数据消费的多个环节;作为交易引擎,推动场内交易与场外应用分发的良性循环。
图:元飞船数藏舰
此外,数字藏品、数字敦煌、文旅互动直播等数字文化新业态、新消费也纷纷涌现。截至2022年4月,已有16家上市公司推出了自身的数字藏品交易平台。伴随着国内数字藏品发售平台纷纷上线,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艺术家等众多IP,通过数字藏品的形式走进了被视为“互联网原住民”的“Z世代”消费者的生活。
文化数字化已渐行渐近!探索文化数字化创新之路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远古时代的三皇五帝到上古时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再到中古时代秦汉至清直至近现代,数千年的历史传承让每一位炎黄子孙都为之骄傲自豪,也蕴含了极具丰富的内涵和价值。
在数字化时代,千年文化应如何续写和传承?
首先要坚持内容创新,使文化产品更有内涵、更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催生了文艺形式创新,拓宽了文艺空间。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在这一指导思想下,炎黄元宇宙将立足宏扬中华文化,包括传统文化、历史文化、现当人传统文化、国潮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创意来源,坚持将好形式与好内容结合起来,挑选有意义、有底蕴、有特点、有人气的内容产品,打造高质量、多领域的产品系列,包括非遗作品、历史文物、国潮IP等,推动中华文化的数字化创新。
其次要坚持技术创新,集成运用各种新技术,探索文化表现新形式、文化表达新路径、文化产业新业态。因此,炎黄元宇宙坚持以科技活化文化的理念,运用区块链、物联网、智能合约、人工智能CV、数字化3D扫描等技术,创新文化呈现形式,展现数字文化、数字文创的全新魅力,并在未来对于场景化VR的交互体验上持续升级,通过视听、3D、数字建模等技术,让诗文、戏曲、绘画、非遗等优秀文艺作品直观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最后要推动业态创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构建从传承弘扬到创新创作再到应用消费的完整、和谐的文化数字化生态。炎黄元宇宙将围绕数字文创、数字文化资产价值发现和数字文化场景应用,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当代优质文创内容,构建从创作者发掘、数字文化资产价值发现、内容孵化、数字营销、娱乐社交、元宇宙应用等完整内容的生态闭环链条,不断探索新型数字文化业态和数字文化消费模式。
文化与科技从来不是像两条平行线一样地发展。达·芬奇曾说:艺术借助于科技的翅膀才能高飞。在以5G、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为代表的信息化发展加速的时代,文化产业站在了发展变革的十字路口。文化产业向数字化转型,既是时代的呼声,也是发展的方向,让我们一起拥抱文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