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金融业务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持。保险公司如何做好“数字金融”这篇大文章?如何推动保险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发展?如何有效驱动数字化转型?
日前,建信人寿总裁丁慧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畅谈保险领域推进“数字金融”的思路。
Q1:金融机构在做好“数字金融”这篇大文章的过程中,有哪些关键点需要把握,从而更好推进数字化转型?
丁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加快金融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数字金融作为金融领域的时代选项,必须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坚持数字金融工作的政治性。政治性决定金融工作的政治方向和发展导向。
一是数字金融要在支持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数字金融作为金融与科技融合而成的一种新兴金融形态,有助于弥补传统金融服务的不足,推动金融服务智能化、创新化发展,承担着助力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政治任务。
二是数字金融要以国家重大方针政策为根本遵循。近几年国家出台的一系列重要文件,2022年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把数字金融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的新高度,为我国数字经济和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和行动指南,确保了数字金融工作的正确方向和有效实施。
三是数字金融要把防控风险作为工作的永恒主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事关国家安全、发展全局,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重大关口。数字金融的发展伴随着创新发展,必须坚持依法合规、守正创新,统筹安全与发展,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从政治大局出发,助力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
践行数字金融工作的人民性。人民性决定金融工作的基本立场和根本宗旨。
一是数字金融要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金融事业起于为人民服务,兴于为人民服务。数字金融在拓宽金融服务覆盖面、增强金融服务可得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能以更低的成本和更便捷的渠道,提升金融服务的普惠性,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的金融服务。
二是数字金融要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当下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支付的推广,传统金融服务供给不充分的问题逐渐显现。数字金融通过数字和科技增强金融的适应性,金融服务更加个性化、差异化和普惠化。
三是数字金融要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数字金融背景下金融机构和人民群众都面临数据安全、隐私保护和网络安全等风险,黑产欺诈等手段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技术本身可能存在的不稳定性,都会对金融机构和用户造成损失。数字金融要兼顾效能和安全,通过数字技术增强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和适用性,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Q2:保险与数字科技的融合由来已久,您能否介绍一下这一融合的发展进程?
丁慧:保险行业经营的数理基础是大数据法则,定价能力是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数字科技应用可以帮助保险公司不断提高数据管理能力,保险行业天然与数字科技联系紧密。大致来看,保险与数字科技的融合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数据管理技术的应用。保险的基础是大数定律,数据管理、处理和计算能力是保险行业发展的核心。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创了机械元件的标准化,引发了各个领域机械工具的创新。1890年穿孔制表机首次亮相,通过打孔来记录数据,开启了数据管理的新时代。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保险公司一直都是制表机公司最主要的客户,也是数据技术重要的推手。制表机从管理数据的单一功能发展成集合计算、打印的综合性工具,推动了保险公司风险定价从模糊到逐步精细化的转变。
二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随着制表机在保险业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信息需要处理,信息处理的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催生了保险对机器计算的强烈需求。1951年开始,一些保险公司开始购买计算机,帮助提升内部运营效率。随着技术的发展,基于计算机构建的专属软件开始出现,进一步推动保险领域专用软件开发,驱动保险精算等科学领域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推动了保险公司从传统手工作业到逐步自动化作业的转变。
三是网络技术的应用。网络技术让保险运营从线下拓宽至线上,开启了行业新的发展阶段。1997年国内首家保险网站成立,标志着我国保险与互联网技术融合的开始。到2012年,随着电子商务发展,一批开展互联网业务的中介机构成立,扩大了互联网保险发展空间。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开启了保险公司数字化的时代。
Q3:近年来,以数字技术为载体的金融服务快速发展,正推动保险行业向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具体来看,保险行业数字金融的趋势如何?
丁慧:近十年,计算机、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使得通过主动介入保险标的风险管理、降低风险发生概率成为可能,风险减量成为保险与数字科技融合的第四条主线。数字科技开始全面赋能保险行业生态体系建设,保险与数字科技的融合呈现新的发展趋势。
一是推动保险组织形式多元化。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新兴保险市场经营主体应运而生。
催生现代保险科技公司。保险科技公司进一步加速了科技与保险的融合。2018年国内首家专业科技保险公司成立,2018-2022年我国保险科技累计融资金额达到162.05亿元,新设保险科技公司累计88家。
催生现代互联网保险公司。互联网技术推动了线上保险快速发展。2013年国内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成立,2013-2022年我国互联网人身险保费复合增速55.22%,超过同时间段我国整体人身险保费复合增速13.44%的水平。
催生现代相互保险公司。相互保险公司已有上百年历史,但在我国,作为一种新型组织形式,其诞生和发展与互联网及网络互助平台兴起密切相关,形成“互联网+相互保险”的发展模式。2017-2023年,我国人寿相互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复合增速63.59%,超过同时间段我国整体人身险保费复合增速5.86%的水平。
二是推动形成全新保险业态模式。保险公司推动数字化经营,给保险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动能。
打通数字驱动的康养服务融合通道。保险公司开始从“防、管、治、养”领域发力,如通过穿戴设备为客户提供健康指导;从健康维度细化客群,提供针对性健康管理服务;追踪客户治疗效果;为客户提供专业护理服务。
打造差异化产品定价新模式。数据沉淀和应用为保险产品差异化定价提供可能。一些保险公司已经开始结合投保人健康情况,提供差异价格。保险产品“一人一价”是未来的重要趋势。
推动构建共享经济保险新路径。数据共享方面,打通医疗和商保数据壁垒已成共识;技术共享方面,开源技术正迭代发展;平台共享方面,政府探索建设保险平台,如上海“保险码”和山东“政保通”。
三是推动保险行业进入数智化阶段。数字科技与保险的持续融合使保险行业开始出现数智化特征。
智能化带来的经济效益已有一定规模。保险科技开始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生产力。近几年,一些险企已实现智能化理赔拦截减损、AI座席服务、“数字核保员”等各类提升运营效率的技术应用。
智能化服务从业务前端走向后端。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保险科技“十四五”发展规划》所设定的目标,到2025年,保险行业平均业务线上化率超过90%,承保自动化率超过70%,核保自动化率超过80%。
保险业已经开启生成式AI探索。生成式AI加速了人工智能在保险领域的应用,一些保险公司已基于生成式AI技术打造全线上化机器人,将咨询、报价、投保、理赔等服务通过数字化方式在线完成。
Q4:当前我国保险业数字化的锋线正在快速推进,对您所在的机构而言,是如何更好地推进数字科技与保险的融合的?
丁慧:2021年起,建信人寿积极扎根大数据发展“沃土”,勾勒了数字化经营“137”图谱,即“1”个愿景:以数字化经营推动高质量发展;“3”个目标:树立数字化思维、建立健全数字化经营管理模式、打造流畅的数字化运营流程;“7”大体系:数字化商业模式、数据资产管理、数字化营销、数字化生态保险、数字化客户服务、数字化风控、数字化组织与文化支持。
在实施路径上,公司确定了“数据化、数字化、数智化”三步走的发展脉络,通过打造高效数字基础设施,推进业务中台、数据中台、技术中台“三大中台”建设,进而联动前、中、后台数字资源与技术应用,塑造“数字建信”。
一是打造数字化商业模式。上线“新一代”保险业务系统,对传统业务模式进行数字化改造,打通各类业务场景,拓展新型业务模式,构建健康保险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建立健康服务标准化、专业化、信息化管理。
二是夯实数据资产管理体系。推进企业级数据仓库、指标管理平台建设,持续发布各类灵活用数模型,盘活数据要素价值,今年上半年公司数字化经营作战室日均访问量同比增加131%。
三是搭建数字化营销体系。公司运用大数据、隐私计算等智能算法,加快客户画像体系建设,赋能前端营销,上线各类数字化场景,今年上半年为近10万名场景客户提供总计近300亿元风险保额。
四是完善数字化生态保险体系。运用数字化手段推动场景业务探索,推广上海保险码、数字农业、养老健康等典型数字保险模式,上线客户APP,探索更多与市场业务相融合的数字化保险生态,提升数字保险的规模化效应。
五是优化数字化客户服务体系。打造数字消保新模式,创建“消保工作室”,推出“星路成长”分层客户画像,建立“小额秒赔”机制,推出“重疾先赔”服务,上线自助理赔小程序“建信e赔”,2023年公司自助理赔申请案件数量较2022年增长26%。
六是健全数字化风控体系。深入推进数字合规建设,强化风险数据治理,打造“客户合规”“行为合规”“业务合规”三大系统,构建数字合规体系,构筑数字审计系统,强化风险穿透防范能力。
七是构建数字化组织与文化支持体系。围绕数字化转型完善考核管理机制,举办数字化经营创新大赛,建立数字化经营荣誉体系和龙E学线上学习平台,搭建数据专业人才库,为数字化建设提供动能。
保险行业要跟上时代的浪潮,必须奋起直追,聚焦“长宽高”,立体推进数字化转型。
一是“高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数字金融助力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
二是“长度”,保险行业数字化是一个渐进和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期坚持。之所以说渐进,是因为保险行业正在进入以数字化生产力为主要标志的全新历史阶段,随着科技的迭代不断升级。之所以说漫长,是因为保险行业在数据的底层架构、技术改造要有一个过程。
三是“宽度”,宏观层面,保险机构可因地制宜适用“局部优化”“模块提升”“全面改造”等不同的数字化转型策略,构筑数字化生态体系建设;中观层面,保险机构要提升数字金融的溢出效益,特别是在技术层面,加大外部输出带来的正经济效应,推动数字共建;微观层面,深度挖掘人工智能在保险各个领域的应用,全面赋能前中后台运营效率提升,推进降本提质增效,借助数字化手段助力机构穿越周期,通过创新发展不断烈火重生。
回顾过去,金融业经历了从传统手工操作到电子化、自动化的演变。审视当下,数字化转型的浪潮已奔腾而来。展望未来,包括保险在内的金融业将继续围绕科技创新乘风破浪,在数字金融的宽广道路上勇往直前,迈向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