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首届数据要素新锐学者论坛在北京交通大学成功举办。论坛由上海数据交易所和北京交通大学主办,以“展望2025: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前瞻”为主题,聚焦数据要素市场未来发展趋势,探讨新型数据流通交易模式、公共数据开发利用、数据产业发展、数据价值化等前沿话题,为我国数据要素及其流通理论体系的构建、数据要素市场体系的建立和数据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支撑。会上,北京交通大学信息管理理论与技术国际研究中心(ICIR)特聘教授张向宏以“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的关键理论问题及展望”为题发表主旨演讲。
*本文根据演讲内容整理。
一件事要有生命力,需要有理论渊源,在理论上要站住脚。人类从农业社会,发展至工业社会,又发展到数字经济社会,发展得越来越快,源于经济学社会学等各个方面的理论的支撑,源于理论对于实践探索的指导。今天,社会到了数据要素化发展的新阶段,我们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因为理论是全新的,或者说理论的创新明显滞后于实践发展,理论尚无法指导实践。以下是我们的一些观察,供数据要素新锐学者们,探索研究。
/ 一 /
数据要素化新阶段的“五新”特征
当前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叫数据要素化发展新阶段,这个数据要素化发展新阶段有5个特征。
1.新要素
人类社会发展了7000多年,三种社会形态中,有五种生产要素。第一种社会形态是农业社会,主要有两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已经有7000年的历史;第二种社会形态是工业社会,也产生了两种生产要素:技术、资本,分别有300年、200年了;第三种社会形态,是目前的数字社会,主要的生产要素是数据,从提出至今仅6年时间。对数据要素6年的认知,和其他要素的200年、300年、7000年相比,显然非常之新。新到什么程度,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可比性。
2.新空间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7000多年里,一直就在物理空间中。网络空间的出现仅30多年,1990年以后,发源于美国的互联网空间,起初的设想较为简单,将不同物理空间的人连起来。但是大家突然发现人连起来以后,许多传统中需要在物理空间中发生的事情统统要转移至网络空间中,后果是对算力的需求在不断提升。所以在网络空间下,计算空间在迭代。预计未来几年,在全球已流通的数据将不够用,以前不能流通的数据也需要流通起来,这个空间又从技术上迭代到数据空间。
3.新要求
以前,因为数据安全的需要,要求数据不能流动就视为安全,数据能流动的就叫发展,统筹安全和发展其实是割裂的。采用分级保护、等级保护、认证保护、密码保护、隔离保护等技术手段,限制信息和数据流动,以实现“进不来、看不懂、拿不走、可溯源”等数据静态安全。在数据要素化发展新阶段,要确保数据在大规模、高通量、快速率的流通过程中的安全,数据安全发展到了动态全过程安全阶段。因此,以前名不见经传的技术,如区块链、隐私计算、数据空间、数联网等技术,就登上了大雅之堂。既能确保数据大规模流通,也能确保数据安全,叫动态安全。
4.新设施
因为对数据安全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因此对于支撑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也有了新的要求。以前主要是网络算力,现在在网络基础和算力支撑的前提下,新的基础设施要保证数据安全流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写明了要建设与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促进信息共享。国家数据局《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也已经正式发布。
5.新产业
今年我们参与制定了数据产业的文件《关于促进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中将数据产业分成了数据资源企业、技术企业、应用企业、服务型企业、安全企业和数据基础设施企业。
/ 二 /
数据要素的二十大特性
我们归纳数据要素有20大特性。如非稀缺性。传统的要素资源是稀缺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中首先指明资源是稀缺的,但数据是浩瀚的,不是稀缺的。因此,在数据要素方面,传统西方经济学根基发生了动摇。又如,边际效应递增性。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认为边际效应是递减的,但数据要素边际效应是递增的,完全相反。我们把数据要素的这一特性归纳为乘数效应。2023年国家数据局成立后就发布《“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将乘数效应归纳成协同优化、复用增效、融合创新。数据要素的边际效应是递增的,对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如何指导经济发展,这是一个全新的问题。
现在,数据的评估入表交易方面碰到了很多的困难,都是由于数据的特殊性质导致的,比如说功能替代性、价值不确定性等特性造成的。类似这样的特点我们归纳列举了20个,可能还不止。如场景依赖性对数据资产入表的影响特别大。同样的数据,在不同的场景价值不同,但是能入表的资产一定是价值可确定的。
/ 三 /
数据要素的五大理论问题
1.数据产权理论问题
“数据二十条”中将数据产权作为四大基础制度的第一条,直到现在,国家数据局在制定数据产权相关文件时,仍然非常困难,争议很大。数据变成有价值的能够被使用的数据产品形态,中间有很多的环节。如果把产权定位到每个环节中,那么数据流动将难以开展,确权成本特别高,因此“数据二十条”中提出三权分置。但三权分置能不能走下去,仍然需要探索,数据产权理论的建立是一种非常大的挑战。
2.数据价值理论问题
生产要素的度量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式,它总是有度量的标准。无论是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或者从数据的功能和控制的角度,数据价值如何衡量,现在基本上没有统一。由于数据具有虚拟性,易复制性,多环节性、非消耗性、非排他性等,使数据的价值具有不确定性。
3.数字经济增长理论问题
基于不同的经济增长理论,有不同的生产函数。但是对于数字经济来说,数据要素对劳动对象进行重塑,数据本身产生不产生价值?对经济产生不产生直接贡献?现在都有争论。有的人认为数据直接产生价值,有人认为数据只对传统的要素进行增值等,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4.数据安全理论问题
目前,不可流通的数据占80%,可流通的占20%,而真正能在自由流通的仅有4%。以前这个比例够用,但在大数据时代这个比例就满足不了需求。目前,大数据平台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对数据有了更高的需求,加速了数据的流动。比如格式化数据到多模态,更重要的一个发展趋势就是向广度向深度发展。因此,需要让数据流动起来,需要隐私计算、区块链、数联网等技术来解决安全流动的问题。安全和流动需要统筹发展,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既能流通,又能保证数据流通的数据基础设施。
5.数据系统理论问题
信息系统是信息化发展阶段的产物,数据系统是数据要素化新阶段的产物。现在有40%的企业还处于信息化阶段,还是用ERP、CRM等系统,企业并没有意愿将数据留存下来。但是有60%的企业已经将数据全部留存,并按照数据再重新组织生产流程。信息化时代在做的是面向对象流出的信息系统,从计算机到服务器、微机,到信息系统都是冯诺伊曼定理,只管发展,不管安全。未来的数据增长理论,我认为现在做的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它是兼顾流通和安全的一个数据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