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坚定不移地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以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引领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2025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的意见》,强调“引导资源环境要素有序流动、优化配置、提高效率,向绿色低碳发展集聚,支持发展新质生产力”。
作为促进各类要素价值发现和高效流转的市场化平台,产权和要素市场正积极构建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高标准、全要素、全资源统一大市场,持续深化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筑牢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根基,助力企业科技创新与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产权市场服务绿色转型发展的优势
(一)规模优势。2012至2024年,全国产权市场累计交易额达到160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22%。2024年,全国产权市场交易规模创历史新高,全年累计完成各类交易项目逾1.13亿宗,成交总额达25.42万亿元。预计到2030年,产权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0万亿元。①产权市场通过发挥产权交易机构体制机制和创新驱动优势,聚焦碳市场、知识产权及数据等新质生产力要素市场的培育,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融资,积极发挥好资本市场并购等功能,推动各类要素向高技术产业集聚,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已经成为支撑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枢纽。当前,产权市场已基本覆盖了除上市公司流通股以外的其他大多数资本要素资源,在服务国资国企改革、推动要素资源顺畅流转、促进企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集成服务优势。产权市场立足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服务“双碳”战略、服务乡村振兴等重点任务,以国有产权和公共资源交易为主体,为央地各类企业提供“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专利评估和质押融资、“双碳”服务、数据资产交易、私募基金份额转让及认股权等一体化集成服务。近年,产权市场深度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构建业务合作新生态,在推动企业释放各类资源要素价值和绿色转型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优势。
(三)专业能力优势。目前,产权市场以多元化和综合化的产权市场服务体系,有效推动国资国企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一是服务“双碳”战略的专业能力优势。全国碳市场在2021年7月正式启动,目前全国碳市场的参与主体已纳入2000多家发电企业,按照覆盖行业有序扩围的整体规划,除发电行业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已纳入全国碳市场,2025年底前完成首次履约工作。开市以来,截至2025年6月30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6.69亿吨,累计成交额459.29亿元,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现货市场。二是生态圈资源优势。近年,产权市场积极搭建合作桥梁,创新多元合作机制,构建起涵盖碳排放权市场、自愿减排市场、绿色金融市场等多位一体的绿色低碳平台服务生态圈。与各类金融机构加强合作,例如加强与金融机构在碳交易产品创新方面的合作,促进碳排放权在托管、质押、回购、担保等业务领域的产品落地,积极推动绿色金融、气候金融、科技金融等融合发展。
二、产权市场推动绿色转型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依托产权和要素市场资源优势、深耕区域和产业,服务央地国企绿色转型。产权市场积极服务央地国企改革深化提升,围绕央地绿色转型发展,不断创新平台机制和服务体系。当前,产权市场协同各类央地国企在能源环保、节能增效等领域先行先试,通过产(股)权转让、增资引战、盘活存量资产等运作方式,精准服务央地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扩大有效投资,有力推动了央地国企向战略新兴产业、现代产业布局,推动了区域绿色产业和绿色资本深度融合,推动了区域经济加快绿色转型步伐和实现绿色创新发展。
二是充分发挥产权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为企业绿色创新注入“产权动力”。以产权市场为代表的非标要素市场紧抓政策机遇,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协同,形成高标准、多层级金融要素市场体系。通过产品创新、渠道创新,为企业绿色发展注入“产权动力”。第一,发挥区域股权市场功能,加大对绿色企业中长期股权融资尤其是创业资本融资等方面的支持。打造安全高效的私募基金份额转让平台,依托专精特新专板,为碳中和领域、新能源等绿色转型企业以及节能环保等绿色技术创新类企业提供高效的股权融资交易服务,助力绿色金融与绿色产业的资本循环畅通。第二,加快区域碳市场发展,服务减碳转型领域企业提升融资能力。探索拓展碳基金、碳质押、碳保险、碳债券、碳信托、碳期货、碳指数等金融产品业务。例如,上海已经发布《上海碳市场回购交易业务规则》,开展回购模块系统测试。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指数ETF在上市一周年之际成功纳入内地与香港ETF互联互通机制,成为香港和海外投资者配置内地碳中和资产的重要工具。
三是积极推动构建统一的市场交易制度,深化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功能。全国和区域碳市场作为产权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不断健全平台体系与市场体系,深化推进资源环境要素优化配置。第一,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逐步构建起以全国碳市场为核心、自愿减排交易和碳普惠机制为补充的多层级碳交易市场,碳管理、碳普惠、碳咨询等绿色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碳交易制度、交易方式不断优化,协助广大企业建立起科学有效的碳资产管理体系。第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不断提升。自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运行以来,碳市场价格平稳运行并呈现不断上升趋势,2024年4月底全国市场碳配额价格曾经突破100元/吨大关。在激励企业采取更有效的减排措施,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方面,形成了有效的碳价信号,也为企业主体进行投资收益预期、风险评估以及投资组合管理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第三,不断增加资源环境要素交易品种,将水权、排污权等要素纳入资源环境市场化交易体系,以推动小范围试点等方式稳步发展现货和衍生品市场,提高价格发现能力,为投资者提供多样化的风险管理市场化工具。
四是持续完善绿色发展制度建设,为提升企业和社会绿色价值保驾护航。产权市场作为推进我国绿色发展的重要阵地,不断推动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健全制度基础,构建包括碳配额核查、配额分配、碳交易管理、履约清缴以及信息公开等一系列制度在内的运作制度体系;围绕绿色交易全过程,完善初始分配、有偿使用、市场交易、纠纷解决、配套服务等方面的制度规则,研究制定了绿色权益核定、定价、计量等技术规则和行业标准,在提升企业和社会绿色价值方面构建起较为成熟的评价标准。
三、产权市场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建议
一是聚焦“双碳”目标,围绕区域重点产业,服务央地国企培育绿色生产力。第一,产权市场要聚焦区域、园区转型发展战略布局以及绿色产业发展热点,不断创新平台机制与服务体系,与园区能源类、绿色技术创新类企业建立深度战略合作关系。深化拓展“双碳”服务,推动信息与资源融通,提升服务的精准度,有效推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实现区域绿色产业集聚,助力绿色生产力培育形成实效。第二,推进区域碳普惠联动。产权市场应充分释放在服务区域一体化战略中的资源与客户优势效应。例如,依托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产权市场数智化的合作纽带,精准把握央地国企、专精特新企业在碳交易、碳管理体系建设等碳普惠建设的需求,拓展区域一体化的碳普惠联动服务。
二是健全统一的绿色交易制度规则和标准体系,前瞻性布局落实全国碳市场扩围工作。第一,持续推动碳管理体系建设、碳咨询服务,通过引导控排企业建立碳管理体系,提高企业参与碳市场、运用交易工具降低减排成本和管控市场风险的意愿和能力。同时,进一步发挥碳市场机制、气候投融资、碳普惠等政策作用,借助全国碳市场的平台、资源和制度优势,围绕碳普惠跨区域联建试点,推进碳交易市场与碳普惠制度的深度结合,不断推动构建区域统一的碳普惠服务机制与市场体系。第二,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升碳排放统计核算核查能力,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继续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按照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的要求,全国和区域碳市场在健全碳排放权核算制度、扩围行业交易服务基础制度建设方面,应不断提升平台支撑服务能力,加快实施前瞻性布局。
三是依托多平台业务协同优势,拓展资源环境交易服务,构建绿色权益交易服务平台。第一,强化私募股权市场与资源环境市场的联动发展,聚焦零碳技术创新,推动绿色转型与绿色技术创新领域风险投资市场发展,引导专项产业基金积极布局专精特新行业领域。第二,强化科技联动,以全流程知识产权运营服务赋能企业绿色创新发展。产权市场可围绕绿色权益和生态产品交易不断拓展绿色交易市场规模,重点聚焦“专精特新”企业零碳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动绿色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和绿色行业领域的企业投融资及并购,促进知识产权运营基金服务绿色转型企业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第三,不断升级公共资源“一网交易”数智化平台,畅通资源环境交易数字化通道。在“双碳”战略背景下,产权市场将顺应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要求,拓展各类资源环境交易服务。在国有产股权、公共资源、知识产权等各类要素交易领域的平台基础上,积极推进区域共建、平台共用、多元共治、资源共享、数据互联的绿色交易服务平台建设。以数字化方式联通各类绿色权益交易领域的相关需求,构建统一的绿色交易服务与系统,为市场交易主体、中介机构等提供全流程服务,推动企业加速绿色技术开发与运用。
四是健全资源环境交易市场体系,不断完善绿色要素交易价格形成机制。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本质是运用市场化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其中最为核心的环节是形成合理清晰的市场化定价机制。第一,持续以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推动绿色要素市场建设,积极创新多元碳价格指数和高碳减排指数等指数价格信号机制,通过各种要素资源的投入和产出价格积极反映绿色要素资源的使用价值、绿色要素市场的供求关系,实现对绿色资源环境的合理定价。推动企业经营主体以市场化交易价格为指引,加快低碳绿色转型步伐,并以有效的价格形成机制助推绿色要素资源在不同行业、产业和区域之间的合理配置。第二,健全各类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交易平台,以碳排放权交易价格作为市场价格“风向标”,探索将碳排放权与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重要资源环境权益紧密结合,形成绿色要素交易的联动定价机制,以市场化的交易价格发现机制和资源配置功能,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第三,积极推动绿色金融创新,大力发展碳回购、碳指数等碳金融服务。积极探索支持科创型中小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科创债券”等标准化债券业务,提升企业绿色价值,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多样化的投融资支持。
五是持续构建绿色转型发展生态圈,有效提升企业国际绿色竞争力。第一,产权市场积极融入绿色低碳转型大局,围绕绿色低碳供应链体系,携手各类企业、服务机构共同参与绿色工厂、零碳园区、低碳城市建设,助力形成可持续的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进一步提升企业和社会绿色价值。持续拓展资源环境交易服务与绿色发展生态圈,为提升国资国企的绿色价值建立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形成互通有无、互惠发展、互助共赢的绿色生态环境。第二,不断提升企业的国际绿色竞争力。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和绿色消费需求正在催生巨大的绿色市场。与此同时,我国出口企业也面临着西方国家抢占绿色低碳竞争战略制高点所带来的严峻考验。产权市场要围绕出口企业自愿减排与绿色低碳改造,以及在购买国际认可的碳信用降低出口产品碳含量等方面的诉求,不断创新拓展,助力企业提高国际绿色竞争力和有效应对国际经贸“断链脱钩”和“绿色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