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界动态
  2.   /  详情
应变局 稳大局 开新局 | 增强国有资本在新产业布局中的战略主动权
发布日期:2025/08/29
阅读量:78
来源:国资报告杂志社

近日,中央企业负责人研讨班、地方国资委负责人研讨班相继在京召开。《国资报告》记者在会上获悉,今年以来,中央企业和各地方国有企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主动识变应变、奋力攻坚克难,保持了稳中有进的运行态势,有效发挥了国民经济“顶梁柱”“压舱石”作用。

在回顾发展成就的同时,研讨班还深刻分析了国资国企当前面临的发展形势,提出在新的格局加速重构、新旧动能加速迭代、新的产业机会加速涌现的背景下,国资国企必须把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中央企业要努力开启增长的“第二曲线”,加快实现从要素大量投入的“汗水型增长”向科技创新驱动的“智慧型增长”转变,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上主动作为;地方国有企业要以编制和实施“十五五”规划为契机,始终坚持战略导向、长期主义,以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重塑未来核心竞争力。 

 

《国资报告》杂志2025年第8期为您带来特别策划《应变局 稳大局 开新局》,本篇为专家解读一《增强国有资本在新产业布局中的战略主动权》,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范欣、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王子韬。

当前,在全球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国际产业链供应链风险加剧、国内经济转型升级需求迫切的背景下,国有资本作为战略资本、耐心资本的核心载体,其在新产业领域的布局成效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国际竞争主动权,关系到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更明确地指出:“进一步明晰不同类型国有企业功能定位,完善主责主业管理,明确国有资本重点投资领域和方向。推动国有资本……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可见,我国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逐渐明确国有资本的战略使命与投资方向,认识到国有资本布局于新产业的战略意义。

增强国有资本在新产业布局中的战略主动权,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集中体现,也是国有经济服务国家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新时代新征程,应切实增强这一战略主动权,推动国有资本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新产业,推动产业体系变革,释放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增强国有资本在新产业布局中战略主动权的重要意义

国有资本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其布局于新产业具有迫切的现实要求、适配的内在特性、长远的实践路径,将有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一,把握产业革命机遇,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统筹发展和安全。新产业处于发展初期,由技术创新驱动产生,具有潜在的市场机会,能够吸收社会生产的过剩要素,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推动新的经济增长。从大历史观上看,技术在迭代中升级,新产业的内涵和外延也将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调整和丰富。每一次重大科技创新推动的产业革命都将催生出一大批新产业,把握产业革命机遇布局新产业的国家有望实现后发赶超。但是,一国若未能审慎选择技术路径、积极布局新产业,则将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例如,英国凭借第一次工业革命在纺织业上的先发优势成为世界工业的中心,又因执着于为旧主导产业寻求市场而忽视布局第二次产业革命的钢铁、电力等新产业,最终丧失了竞争优势。当前处于新一轮的生产范式变革期,国家需要在重大的、基础性的知识技术创新方向的选择中发挥决定与引领作用,在新产业领域进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供给原创性引领性技术,推动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应用。因此,国有资本布局新产业,增强国家在新产业的战略主动权,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举措,一方面能打破西方国家的科技封锁,提升产业链韧性与自主可控能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另一方面有助于实现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在国际产业竞争格局中获得主动权与新优势。

第二,发挥国有资本耐心特性,加快推动“三个集中”,以期实现“国民共进”。每一次技术革命及相应的新产业发展过程呈现S型特征变化。产业在诞生初期因技术不确定性高、市场需求规模小而发展缓慢,需等产业路线完善后才能进入高速扩张期,因此前期投资风险高、回报周期长。私人资本以短期价值增值为核心导向,其投资决策高度依赖市场回报率与周期长短,难以承担上述不确定性,造成新产业融资难问题。基于此,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耐心资本”,呼唤更多更有耐心的资本涌入新产业。国有资本具有“国有”属性,具备实现长期收益的意愿和承担短期波动的能力,承载着服务国家长远发展、保障战略安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使命。这种使命定位决定了国有资本必须突破短期效益约束,增强国有经济在创新引领上的核心功能,以耐心资本的形态介入新产业全生命周期,实现 “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通过发挥耐心特性,国有资本将国家战略意图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在技术路线尚不明确时敢于试错投入,在前沿技术遭遇瓶颈时开展协同攻关,在市场需求尚未形成时主动培育场景,在产业生态尚未完善时着力搭建平台,为民营经济敢于投资新产业营造良好环境,实现国企民企在新产业的协同发展。

第三,推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产业的发展过程是资本等要素在产业间流动、向更高生产率和更高发展前景的生产领域转移的过程。从产业体系的角度看,新产业的发展壮大一方面将为国民经济增添新动能,另一方面将通过新技术、新的生产方法或管理模式等向传统产业扩散而改变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推动传统产业和动能改造转换,实现产业升级,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国有资本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通过布局新产业,为产业资本运动开辟新的领域,推动新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并与非国有资本形成要素协同的新产业集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国有资本流动引导人才、技术等要素充分自由流动,有利于优化要素在产业间的配置,实现新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协同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增强国有资本在新产业布局中战略主动权的成效与挑战

国有资本在布局新产业的过程中,往往通过国有企业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国资基金引导产业发展等多种形式释放耐心特性,在关键领域实现突破,为培育壮大新产业注入新动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但与此同时,受体制机制约束与市场环境影响,国有资本布局新产业仍面临结构性矛盾,成效与挑战并存。

第一,国有资本加快进入新产业,但分布不均依然存在。新时代以来,国有资本加快布局新产业,积极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集中。截至2024年,归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有企业增至12.38万户,占国有企业总量的21.2%,较2013年上升约6.4个百分点;归属于未来产业的国有企业增至6.27万户,占国有企业总量的10.8%,较2013年上升约5个百分点。在布局新产业的过程中,国有资本积极承担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使命任务,通过发挥地区禀赋优势,针对性地推动中部地区高端装备制造,西部地区新能源、大数据等产业快速发展,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产业支撑。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在国有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强度占比上由2013年的75.2%、8.5%、11.4%和5.9%调整为2024年的64.5%、11.6%、17.7%和6.2%,西部地区增幅最大,但仍明显落后于东部发展。作为利用国有资本针对性投向新产业初创企业的重要融资形式,国资基金在新产业的空间分布同样不均,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国资基金目标规模总量占比分别为59%、19.3%、19.9%和1.8%,国资基金数量明显落后的东北及中西部地区恰恰亟须政府提供金融支持进行产业引导。

第二,国有资本不断优化产业布局,但“脱实向虚”倾向仍然突出。近年来,国有企业聚焦主责主业深化分类改革,不断优化布局,逐渐从充分竞争的行业退出,积极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在产业布局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产业布局不均、资本“脱实向虚”等问题。从产业结构来看,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细分产业领域,国有资本集中于新材料(21.3%)、节能环保(17.0%)、高端装备制造(15.1%)等产业,而2023年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行列的航空航天(1.3%)、海洋装备(0.2%)等产业尚未得到充分布局;未来产业中,国有企业集中于未来能源(22.8%)、未来空间(19.3%)、未来信息(19.3%)等领域,其他领域则布局较少,需要国有企业带头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以科技突破牵引产业发展。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来看,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呈现“脱实向虚”倾向,资本过度流向虚拟经济,阻碍了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因此各级政府加大了督促国有资本剥离转让非主业金融资产的力度,促使其聚焦主责主业。2024年国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金融业等虚拟经济部门企业进入数量占比为17.4%,较2013年(23.6%)有所下降,但仍相对较高,可能对本应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建设的资金产生“挤出效应”,削弱国有资本对新产业长远发展的推动作用。

第三,国有资本强化前沿领域技术布局,但部分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仍然存在“卡脖子”问题。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国有资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健全科技创新机制、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进行科技攻关,研发经费连续三年突破万亿元,为创新引领提供强大动力。近年来,布局新产业的国有企业质量不断提升,新产业中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的大型国有企业占比由2013年的11.0%提升至2024年的43.9%,为研发攻关提供坚实基础,不断增强国有企业在新产业中的影响力和主动权。国有企业加快进行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目前已形成8大类60个领域201个方向的策源地总体布局,首批45个策源地已形成121项标志性成果,在量子信息、类脑智能等领域新建52个策源地。不难看出,国有企业推动我国原创性引领性技术供给能力不断提升,但高端芯片、操作系统等新产业所涉及的关键核心技术与西方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有受制于人的风险。推动颠覆性技术发展仍存在认识不到位、基础研究不足、领军人才稀缺等问题,亟须建立常态化机制,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增强国有资本在新产业布局中战略主动权的发展方向

新时代以来,国有资本积极布局新产业,国资基金不断提升服务新产业的效能,但仍存在区域与产业间布局不平衡、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问题。对此,国有资本在布局新产业的过程中应遵循科技创新规律、结构演进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动规律等客观经济规律,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中增强对新产业的战略主动权。

第一,增强国有经济核心功能,营造耐心的市场环境。聚焦新征程赋予的使命责任,国资国企需要切实发挥其耐心特性,不断增强核心功能和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国有资本战略使命与耐心资本的价值创造能力深度融合,为新产业发展营造耐心环境,提升布局新产业的能力。一是以战略使命为引领,明晰国有资本在新产业关键领域的主导地位,围绕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聚焦企业主责主业,推动资源向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集中,强化对产业链核心环节的控制力;二是明确国资基金功能定位,通过各类基金与投资的互补强化其耐心属性,引导社会资本形成长期投资共识,降低短期收益波动对新产业的冲击;三是完善包容创新的制度环境,建立兼顾战略目标与市场效率的规则体系,适度延长国资基金存续期,为新产业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化的全周期提供稳定支持预期,让国有资本的耐心特性转化为新产业的成长动能。

第二,因地制宜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立足各区域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需要以差异化布局破解同质化竞争,通过国有资本的统筹协调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提升新产业竞争优势。一是依据区域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布局国有经济,通过市场化手段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引导国有资本在东部地区聚焦创新链高端环节、在中西部地区深耕特色产业赛道、在东北地区激活传统工业转型潜力,形成“各展所长、协同共进”的空间格局;二是强化纵向产业集群建设,推动国有资本以“链主”身份协调新产业发展,串联创新资源与市场需求,促进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构建从基础研究到应用落地的完整产业生态;三是统筹区域间产业分工,通过国有资本的跨区域流动打破行政壁垒,推动东部技术优势与中西部要素优势深度结合,实现新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的高效配置与梯次升级。

第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健全新型举国体制。科技创新是新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需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国有资本的创新引领作用,推动新型举国体制赋能新产业发展。一是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引导国有资本集中力量攻坚“卡脖子”环节,增强原创性引领性技术供给能力,加强基础共性技术研究,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实现科技成果前瞻性布局,从依赖要素大量投入的“汗水型增长”向科技创新驱动的“智慧型增长”转变;二是完善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强化国有资本对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长期投入,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完善要素共投、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不断增强创新合力;三是统筹创新链与产业链布局,以国有资本为纽带协调各方创新力量,以创新驱动强链、补链、增链、固链,形成“创新—产业—创新”良性循环,提升国家在新产业领域的整体创新效能与战略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