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详情
传承文化盛景 推动唐诗之都建设
发布日期:2025/09/11
阅读量:23
来源:西安日报

西安作为新时代焕发唐诗光彩的核心承载区,传承古长安之郁郁文脉有着天然的优势与责任。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西安市精心营造唐诗文化氛围,让唐诗进校园、进社区、进生活,激发全民参与热潮,共绘唐诗文化传承盛景。

9月5日,西安市政府新闻办举行“‘诗道终南 心意长安西安市打造唐诗之都新闻发布会。邀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辉,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左东,市文物局副局长冯健,长安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永涛,曲江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常文芝到会,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李敏主持。

打造唐诗之都的底气

每30多首唐诗就有一首提到长安

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2024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龙年春晚西安分会场《山河诗长安》让所有人惊呼震撼。当年中秋节连续播出3天的《中国诗词大会》西安专场活动,对于在全球范围展示中国文化、彰显中华文明起到了积极和促进作用。唐代都城长安,是唐诗创作与传播的核心舞台,李白、杜甫等诗人曾在长安留下大量描绘城市风貌与人文精神的诗篇。据统计,现存5万多首唐诗中,长安一词出现过1400余次,相当于每30多首唐诗中就有一首提到长安。同时,大明宫、大雁塔等遗址也为唐诗文化提供了独特的实物载体。

王辉介绍,近期,我市研究制定了《西安市打造唐诗文化品牌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能够充分彰显中华文明的唐诗之都文化品牌,这是贯彻落实省委加强文化强省建设部署和市委十四届九次全会精神、提升西安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的务实举措,对助力打造彰显中华文明的世界人文之都具有重要意义。《实施方案》围绕唐诗之都建设展开多途径、多形式的探索和尝试,在围绕诗从何处来,诗向何处去加强研究阐释的同时,更加注重推动唐诗文化与民众生活相融合、与文商旅发展相融合。

建设唐诗之都总体规划

唐诗搭台 旅游引路 经济唱戏

王辉介绍,我市预计用两年半的时间,到2027年底,分四个阶段,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唐诗之都品牌。《实施方案》安排了理论研究及发展规划工程、文化遗产保护提升工程、文商旅深度融合工程、品牌塑造重点项目、文化创意产业建设项目等5个方面、26项具体工作任务,突出唐诗搭台、旅游引路、经济唱戏的模式,推动唐诗之都建设。

理论研究及发展规划工程以理论研究筑牢文化根基,通过做好理论研究,阐释好诗从何处来,诗向何处去。一方面,挖掘唐诗文化底蕴,增强唐诗文化品牌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做好唐诗服务西安市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都市方式方法研究。具体来说,通过成立唐诗文化研究院、制定中长期建设规划、唐诗文化品牌理论研究项目、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现实问题研究项目、召开国际唐诗学暨唐诗文化品牌建设高端会议等5项任务,为唐诗之都文化品牌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文化遗产保护提升工程让文化遗产活态生长,坚持保护第一、保护优先,加强对唐诗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研究和利用,真正让历史文化遗产起来,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具体来说,通过重点文物保护项目、大明宫文化建设提升发展项目、深化与唐诗相关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做好唐诗现地文化遗迹保护标注工作等4项任务,加强唐诗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文商旅深度融合工程打造诗意生活新场景,集中全市资源优势,在打造唐诗文化核心景区基础上,盘点已建唐诗元素景点景区,通过主题提升、空间优化、交通优化、管理提升、服务提升、智慧提升等措施实现产品升级,为市场提供更具体验感的文旅产品。具体来说,通过唐诗旅游线路建设开发、唐代诗人文化遗址提升项目、唐诗故里文旅体验板块项目、打造长安唐诗文化公园项目、丰富市民唐诗文化活动、推动唐诗文化演艺发展、打造唐诗旅游目的地等7项任务,推动文化品牌的资源转化利用。

品牌塑造重点项目塑造国际传播新范式,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充分挖掘、展示品牌中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传统性”“诗意性”“国际性等特征,形成高水平的城市文化品牌。具体来说,通过唐诗博物馆项目、提升打造唐诗特色文化街区、培育唐诗文化旅游IP、唐诗与长安主题文化进校园、唐诗与长安国际传播力项目、建设唐诗文化新标识等7个项目,多维度构建唐诗之都文化品牌。

文化创意产业建设项目开辟文化产业新赛道,通过传承千年文脉繁荣当代文化,通过博采众长、古今融合提升现代都市文化内涵,丰富旅游业态,进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具体来说,通过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数字赋能唐诗文化产业项目、打造唐诗文化集中承载地等3个项目,推动文化产业建设。

推动唐诗之都落地转化

今年先期推出两条唐诗旅游线路

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左东介绍了文化和旅游局为推动唐诗之都建设已经或即将开展的重点工作。首先,市文化和旅游局将联合市文物局,依托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和全省文旅资源普查,系统梳理大雁塔、华清池、兴庆宫、青龙寺等唐诗遗迹点位,设置唐诗文化资源保护统一标识,加强保护利用。持续推出特色旅游线路,推动唐诗文化资源转化为高品质旅游产品。今年,我们计划依托李白、杜甫、王维、贾岛、王昌龄、高适等诗人足迹和名句,先期推出曲江流饮辋川烟朝圣之旅、秋风生渭水怀古之旅两条线路。后期,根据市场需求,再适时推出终南阴岭秀等唐诗山水旅游线路。

其次,抓唐诗项目带动。围绕唐代诗人文化遗址提升、唐诗文化旅游IP培育、唐诗文化新标识建设、唐诗文化演艺发展等方面,整合唐诗文化资源,统筹文旅体验板块,策划实施一批社会效益好、经济附加值高的唐诗主题项目。此外,市文化和旅游局以四时变化为动线,以唐诗名句为索引,以知名景区为支撑,创作了《唐诗里的长安》主题推介词,并采取精品演出+旅游推介+文化交流+项目招商四位一体的城市宣传营销模式,持续开展跟着唐诗游长安文化旅游宣传推介活动。引导支持文旅企业推出唐诗主题旅游商品,择优推荐参加中国旅游商品大赛,持续扩大唐诗文化品牌影响力。在微短剧、自媒体领域,加强唐诗之都内容发布,构建以唐诗-长安为核心的全媒体矩阵,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唐诗文化魅力。

左东还透露,市文化和旅游局计划举办首届跟着唐诗去旅行——西安青少年文旅知识大奖赛,面向全市青少年群体,把唐诗文化内涵和西安文旅资源结合起来。

西安市文物局副局长冯健介绍,西安市文物局将以诗地融合为主线,系统推动文物保护、数字赋能与公共空间创新,真正让唐诗在当下、融于城市。自2024年起,我们推出《文物会说话》系列大讲堂及配套活动,从云想衣裳花想容的唐代服饰妆容,到夜市千灯照碧云的长安夜生活,均广受公众欢迎。近期还将在西安火车站核心区举办唐诗里的长安主题展示。通过文物+诗歌+沉浸式体验的方式,构建可听可读、可感可发的开放式文化空间,让旅客在出行间隙也能感受唐诗魅力。

 

此外,我们正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为契机,全面梳理与唐诗相关联的不可移动文物资源,逐步建立唐诗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深入挖掘与唐诗相关的馆藏文物资源,支持策划高质量主题展览。冯健说。

深挖唐诗之都人文内涵

西安这两地已开始行动

长安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永涛介绍,2023年,长安区委、区政府提出山水长安·唐诗故里文化IP构想,并聘请专家团队,围绕樊川大道唐诗文化带、子午大道艺术文化带、学府大街文创文化带、环山路文旅融合带,打造两纵两横多节点的文化旅游新布局。近年来,推敲园、少陵园、韦氏故里等多个唐诗主题公园相继落成。自2016年起,以王渊平为代表的长安本土学者自发创设城南唐诗艺术村,勾勒古长安·少陵·樊川·终南山唐诗之旅地图,建成杜甫、王维、白居易等8位唐代诗人诗歌艺术馆,举办唐诗主题活动80余场。这种百姓讲唐诗、百姓传唐诗的文化自觉,为唐诗之都培筑了丰沃土壤。杨永涛表示,下一步,长安将按照全市统一部署,聚焦三个方面,持续发力,包括精雕细琢唐诗文化项目,打造文旅融合新地标。

 

曲江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常文芝表示,曲江新区将聚焦活化利用,打造系列IP演艺。围绕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著名诗人、经典诗篇,持续推出全新沉浸式互动演艺,持续开展话剧《长安的荔枝》《长安十二时辰》全国巡演,让李白、杜甫等唐诗人物从诗句中走出来”“动起来。同时,强化爱唐诗、爱英语的李小白双语人物IP运营,用生动活泼的形象,向外国游客宣传中国传统故事,联动大唐不夜城离境退税文创店等新场景,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

此外,曲江飞行剧院将于9月正式营业,将再现春风得意马蹄疾”“长安水边多丽人等经典诗句场景;推出唐韵霓裳城市观光车主题游线,串联起大雁塔、大唐不夜城、大唐芙蓉园、唐城墙遗址公园等景区景点,形成唐诗之路深度体验;在大明宫遗址区,推出长安少年行”“千宫夜游主题研学。同时,还将创新开发唐诗文化主题餐饮、旅拍产品、文创产品,构建全新体验式消费场景。

西北大学教授李浩:

唐诗是宣传西安的“形象大使”

 

 

9月5日,西安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介绍了《西安市打造唐诗文化品牌实施方案》及其系列配套措施。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西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李浩及其团队成员参与了方案的起草过程,记者对其进行了专访。

李浩介绍:“《实施方案》提出的‘唐诗文化品牌’‘唐诗之都’,是具有创新性的文化概念,立意深远,内涵丰富,既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范畴,也是具有实践品质的行动指针。《实施方案》整体策划以唐诗为核心范畴,但又不限于唐诗、唐代历史、唐代文化。在《实施方案》中,唐诗成了将西安历史文化、文学文化、文物遗址文化、文商旅文化、文化创意文化等碎珠散玉贯穿起来的一根金线。换言之,唐诗这一次成了宣传西安的‘形象大使’,西安也为唐诗的重磅展演提供了灯光闪耀的T型舞台。诗因景成,景借诗传。我们相信,经过持续不断的建设,中华民族的古典瑰宝与当代的都市将会实现双赢。”

他还透露,由西安市委宣传部、西安市社科院、西北大学联合筹备的唐诗文化研究院也正在推进中,西安发展唐诗文化具有原生性和独特性,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也将作为学术支撑,利用学术文化资源,以唐诗文化为纽带,吸引海内外唐诗文化资源。此外,还将建立唐诗数据库、资料库、唐诗文化博物馆、断代诗歌专题博物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