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界动态
  2.   /  详情
央行:“政府+市场”双轮驱动, 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
发布日期:2022/10/13
阅读量:849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新金融联盟

日前,人民银行发布“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系列主题文章《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作者为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

文章介绍,人民银行坚持“政府+市场”双轮驱动发展模式,逐步构建了央行征信系统和市场化征信机构协同发展、互相补充的发展格局。

文章强调,人民银行将坚持征信全覆盖的建设目标。推动不同领域、不同平台的个人和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应用,不同征信系统互联互通,为每一个经济主体建立“信用档案”,满足经济社会多层次多样化的征信服务需求。

市场化征信体系建设遵循什么原则?

文章指出,在政府端,由央行主导建设的央行征信系统,立足全国范围内个人和企业信贷信息全面共享应用,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口最多、收集信贷信息种类最全的征信系统。

截至2022年8月末,个人征信系统接入金融机构4081家,收录11.5亿自然人信息,日均提供查询1084.4万次;企业征信系统接入金融机构3811家,收录9874.6万户企业和其他组织信息,日均提供查询服务27.3万次。

另一方面,人民银行大力发展市场化征信机构,以满足个人与企业多元征信需求。

人民银行按照“第三方独立性、客观公正性、个人隐私权益保护”原则发展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先后批设了百行征信有限公司和朴道征信有限公司2家个人征信机构。截至2022年8月末,百行征信、朴道征信分别覆盖4.96亿人、1.57亿人,提供服务38.59亿次、10.13亿次,实现个人非贷海量替代数据全面共享应用。

在服务企业征信方面,按照“有稳定数据来源、有先进信息处理技术、有明确市场需求”的原则,依法为企业征信机构办理备案。

截至2022年8月末,在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备案的企业征信机构136家,已实现企业注册登记等公开信息的全覆盖,仅2022年前8个月累计提供信用评分、反欺诈、企业画像、联合建模、决策支持等征信产品征信服务就达52亿次。

在信用评级机构建设上,央行按照“高标准、市场化、国际化”原则,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信用评级机构。截至2022年8月末,全国备案评级机构55家,标普、惠誉等知名外资评级机构以独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在“引进来”的同时,我国本土信用评级机构也在逐步“走出去”,提高了国际影响力。

征信工作重点是服务小微企业融资

文章称,人民银行充分利用征信平台实现不同部门、地区之间的涉企信息互联互通,解决小微企业融资缺乏抵押担保、信息不可得而导致风险不可控等问题。具体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推动建设地方征信平台,实现涉企信息共享应用。通过当地平台实现小微企业非信贷信息归集共享和融资服务,大幅提升了小微企业融资可得性。

为解决小微企业跨区域融资经营问题,从2021年起,人民银行推动在地方征信平台之间建立区域一体化征信联盟链。现已建成“长三角征信链”“珠三角征信链”和“京津冀征信链”,截至2022年8月末上链共享2.51亿条信用信息。

二是建设统一的动产和权利担保登记制度,有效盘活小微企业动产资源。目前已实现全国范围内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应收账款、著作权等动产和权利担保的在线登记与查询,部分地区生物活体、农作物、农户民宿经营权、碳排放配额等动产的在线登记和查询,进一步提高动产和权利担保融资效率,便利企业融资。

三是扩大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应用范围,解决应收账款确认难题。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功能不断拓展,实现了核心企业应付账款确认、政府采购中标信息与合同信息、财政支付信息以及成交信息的快速交互,可帮助小微企业盘活在核心企业和财政部门的应收账款实现信贷融资。

下一步工作的三个方向

关于征信工作的下一步方向,文章指出,人民银行将进一步建设完善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征信服务。

一是坚持征信全覆盖的建设目标。推动不同领域、不同平台的个人和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应用,不同征信系统互联互通,为每一个经济主体建立“信用档案”,满足经济社会多层次多样化的征信服务需求。

二是坚持“征信为民”理念,保护信息主体合法权益。推动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平衡好信用信息合规使用和有效保护的关系,加强行业监管,严肃查处滥采、滥用个人信息等违规行为。

三是坚持征信业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构建多样化征信市场、多维度征信产品、多渠道征信服务。推动跨境征信合作,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征信机构和信用评级机构,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