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界动态
  2.   /  详情
「观点」文化数字化与数字文化化
发布日期:2023/11/10
阅读量:850
来源: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

以下文章来源于学术前沿杂志 ,作者杨永恒

本文转自“学术前沿杂志”,原文载于《学术前沿》杂志2023年第1期,内容有删节,原标题为《文化数字化与数字文化化——对数字文化发展再审视》,作者为杨永恒教授。

数字文化内涵辨析

◆ 数字文化是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的数字社会特有的文化形态,也是现代信息技术为人类创造出的全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数字文化的形成机理

◆ 数字技术,包括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构建了数字空间的交互基础。数字文化与传统形态的文化既相对独立又密切关联。

数字文化演进中的时代议题

◆ 推进数字文化健康发展,必须回应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数字空间交互诉求,让数字文化更多地惠及全人类。这是数字时代文化建设的核心使命,必须深刻把握如下关键议题。

第一,建构数字空间的规则秩序和文化生态

第二,重塑数字空间的政府和市场关系。

第三,营造数字空间有序参与的网络文化生态。

第四,提升数字文化发展的包容性。

第五,构建全人类共创共享的数字空间。

繁荣发展数字文化的建议

◆ 第一,扩大高质量数字文化供给,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

◆ 第二,深化文化与科技融合,培育数字文化发展新动能。

◆ 第三,繁荣和发展网络文化,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数字文化空间。

◆ 第四,完善数字空间治理,构筑天朗气清的网络精神家园。

◆ 第五,推进数字文化交流互鉴,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结语

◆ 数字技术虽然改变了社会形态和文化样态,改变了文明发展方向,但并未改变社会基本价值,尤其是对的追求,而这是超越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的根本价值所在。

◆ 推进数字文化繁荣发展,必须立足人的发展、坚持社会效益优先,以价值理性驾驭工具理性,重新审视数字技术的进步和数字文化的发展,促进科技向善,让数字文化惠及全人类,以数字文明点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

  

文化数字化与数字文化化——对数字文化发展再审视

杨永恒

数字文化内涵辨析

数字文化是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的数字社会特有的文化形态,也是现代信息技术为人类创造出的全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数字文化因数字技术的探索和应用而衍生,高度依赖于数字技术的发展和环境塑造,既有传统文化在数字环境下的形态拓展,又有数字技术带来的文化新样态。

文化数字化。文化数字化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延伸和扩散,使文化的创作、生产、展现、传播和消费具有显著的数字特征。在文化数字化形态下,数字技术既承载数字文化,也融入数字文化。

文化数字化主要强调数字文化的载体性,即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数字空间为平台,强调由技术变革所引发的文化发展范式的变迁。数字技术使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更具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特征,使数字文化生活日益融入人民群众生活并成为一种需要,而且越来越多地呈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结合的新特征。

数字文化化。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虚拟空间中,人们之间发生着交互,产生了对自身和自身关系的构建诉求,塑造着新型的社会关系。网络数字空间日益成为与现实世界并存的虚拟世界,使其中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关系与交往互动的范式、规范等发生重构,衍生出基于数字空间的新兴文化形态。

在数字环境中,数字文化的参与者由封闭走向开放,使双向甚至多向的互动成为可能;参与者的地位差异被弱化,时空差异被淡化。同时,数字文化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特征。与现实世界一样,文化价值塑造对于数字空间同样重要,营造风清气朗、和谐有序的网络生态空间意义深远。

《发展规划:理论、方法和实践》

数字文化的形成机理

数字文化是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的数字社会特有的文化形态或文化样态,也是现代信息技术为人类创造出的全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无论是文化的数字化,还是数字的文化化,都离不开数字信息技术所构建的物质基础,也离不开人类对数字空间持续的人文塑造。

数字技术,包括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构建了数字空间的交互基础。人们借助智能设备参与数字空间的交互,既突破了虚拟和现实之间的壁垒,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自我认知。硬件技术支撑了数字世界的物理构建,提供了人机交互接口;软件技术则提供了数字社会的运行规则和秩序,赋予数字社会以人文特性,促进了文化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展现和数字空间文化形态的发展。

在虚拟世界中,现实中的人借助数字替身参与虚拟数字世界的活动,聚集形成包括消费、购物、娱乐、社交等主题的虚拟社群。虚拟社群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相应的社会系统以及独特的规章和制度,使虚拟数字世界带有强烈的人文色彩。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既需要在现实中建构虚拟世界的运行规则,也要利用数字替身来参与并推动数字世界的文化形成。

数字文化与传统形态的文化既相对独立又密切关联。数字世界相对独立于现实世界,其内生的文化系统也具有相对独立性,明显区别于现实人类的文化和文明系统。同时,数字空间是人类通过技术和想象构建的虚拟世界,是人们凌驾于现实、自行构造的虚拟世界。这个世界的文化形态是现实世界文化形态的延伸,同时也是为现实世界服务的文化系统。

以当前风行的元宇宙为例。元宇宙是虚拟现实应用程序的一个子集,指向了一个交互的、沉浸的、复合的、协作的网络集合或虚拟空间。从技术角度来说,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的协同发展,共同形成了元宇宙的物质底层。从人文角度来说,人们通过数字替身完成同人、同环境的交互,对元宇宙进行“社会性”建设,塑造了元宇宙中的虚拟文明。总体而言,元宇宙拥有起源于现实、依托于现实却又独立于现实的虚拟文明,这套文明系统拥有自己完备的政治系统、经济系统和文化系统。因此,元宇宙与物质世界并非相互平行、相互独立,而是建立在现实世界的各种物质资源之上,与物质世界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PPP年度发展报告(2022)》

数字文化演进中的时代议题

推进数字文化健康发展,必须回应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数字空间交互诉求,让数字文化更多地惠及全人类。这是数字时代文化建设的核心使命,必须深刻把握如下关键议题。

第一,建构数字空间的规则秩序和文化生态。网络空间的独特性决定了不能照搬现实世界的做法建构网络空间的规则和秩序;虚拟社会越来越能实质性地影响现实世界;技术秩序可能引发信息不对称加剧、算法歧视等问题。有鉴于此,如何建构网络数字时代的规则和秩序、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生态,是未来数字文化建设的焦点。

第二,重塑数字空间的政府和市场关系。数字文化企业和平台企业是文化数字化和数字文化化主要的推动者和建构者,一定程度上扮演了数字空间的“政府”角色,这带来了数字空间政府和市场边界的模糊。

第三,营造数字空间有序参与的网络文化生态。新媒体和信息技术提升了公众参与的热情和意识,推动了社会民主化进程,但也给传统基于现实世界的社会运行模式和公共政策过程带来了挑战,因此构建和谐有序、风清气朗、安全可靠的数字空间文化生态尤为必要。

第四,提升数字文化发展的包容性。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存在新的数字文化鸿沟,造成数字文化体验和数字文化参与的不平等。如何提升数字文化发展的包容性,让数字发展机遇惠及普罗大众,是维护数字时代社会公平正义的应有之义。

第五,构建全人类共创共享的数字空间。网络空间关乎人类命运,网络空间未来应由世界各国共同开创。推动形成共生、共享、共赢的数字命运共同体,维护一个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有序的数字空间,让数字文明造福各国人民,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时代议题。

《PPP理论与实践》

繁荣发展数字文化的建议

第一,扩大高质量数字文化供给,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这是文化数字化发展的重点内容。要立足于人的发展,坚持社会效益优先,以数字技术推进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优质数字文化产品及服务供给。

第二,深化文化与科技融合,培育数字文化发展新动能。数字技术是数字文化发展的底层支撑,影响着文化数字化和数字文化化的发展进程和前进方向。一是完善数字文化创新生态,二是加大文化科技供给,三是推动数字文化软硬件同步发展,四是推进数字技术与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

第三,繁荣和发展网络文化,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数字文化空间。一是要深入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二是构建以企业和创作者为主体的网络文化内容创新体系,三是加强网络内容源头治理。

第四,完善数字空间治理,构筑天朗气清的网络精神家园。一是健全网络数字空间治理体系,二是深化网络诚信体系建设,三是适应网络文化新趋势,建立符合数字文化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特点的新型监管机制,四是重塑网络数字空间的政府和市场关系。

第五,推进数字文化交流互鉴,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一是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新媒体手段创新中外文化交流,二是鼓励各国挖掘自身优秀文化资源,让互联网成为展示各国文明成果的平台,三是主动融入数字文化领域的国际事务,积极参与和引领相关国际标准和规则制定,四是推动完善数字空间的全球对话协商机制,同时注重发挥多元主体作用,构建数字空间的全球新型伙伴关系,建设共商共建共享的数字命运共同体。

《现代治理视角下的发展规划:理论、实践和前瞻》

结语

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数字技术都从量的积累迈向了质的飞跃,带来了社会文化形态的变革,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数字文明方兴未艾。同时,数字技术虽然改变了社会形态和文化样态,改变了文明发展方向,但并未改变社会基本价值,尤其是对“善”的追求,而这是超越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的根本价值所在。推进数字文化繁荣发展,必须立足人的发展、坚持社会效益优先,以价值理性驾驭工具理性,重新审视数字技术的进步和数字文化的发展,促进“科技向善”,让数字文化惠及全人类,以数字文明点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

作者简介

杨永恒,1976年生,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作品有《发展规划:理论、方法和实践》、《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特别版》(合著)、《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理论与方法》(合著)、《中国PPP年度发展报告(2022)》(执行主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