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2013年11月14日,在文化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由南京市文化改革发展领导小组牵头,南京文投集团筹建的全国首家文化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中心挂牌成立,致力于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中心一头连着文化企业,一头对接各种金融机构,在两者之间架起“鹊桥”,在财政支持和政策引导下,让文化企业和金融机构通过这一平台直接对接,打造了文化金融的“南京模式”。
十年后,2023年11月14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浦东新区人民政府承办的全国文化和旅游项目建设暨投融资大会在上海召开。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总结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项目建设与投融资工作,分析当前形势,研究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推动文化和旅游项目高质量建设与产业高质量发展。南京文投集团受邀参加,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潘谷平作交流发言,分享了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十年经验做法。
全国文化和旅游项目建设暨投融资大会
会议指出,近年来,文化和旅游系统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推动项目建设、助力企业融资、扩大产业投资等方面打出“组合拳”,持续优化产业投融资服务和环境,全力提振行业投资信心,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会议强调,当前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新一轮科技革命不断催生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人民群众对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提出更高要求,旅游投资项目正从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全力抓好文化和旅游项目建设,既是稳定经济增长的当务之急,也是增强发展后劲的长远之策。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要牢牢抓住“牛鼻子”,以高质量项目建设带动投资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以高质量供给引导新需求,更好地推动供需匹配衔接。
会议要求,要充分认识金融、社会资本对文化和旅游项目建设及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持续深化文化、旅游与金融合作,构建高水平投融资服务体系。要实施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做好项目谋划论证和储备工作,扎实盘活和提升旅游存量项目,做优做强增量项目。要用足用好财税金融政策,实现融资投资双优化,开创文化和旅游项目建设与投融资工作新局面。
会上,文化和旅游部分别与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分别发布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合作事项。会场同步设置了文化、旅游与金融合作优秀案例展。
南京文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潘谷平作交流发言
会上,首批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创建地区、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金融机构、文化和旅游企业代表作交流发言。南京文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潘谷平以《勇立潮头敢为先 奋楫扬帆谋新篇》为题,代表省市地方文化企业作交流发言。
南京文投集团自2009年成立以来,始终围绕“国有文化资产管理运营主体、重大文化项目投资建设主体、新兴文化业态投资主体、美好文化产品示范供给主体、城市文化IP孵化培育主体”五大主体定位,聚焦建设“演艺影音活动、十竹斋艺术、文化综合体、文化金融投资、文化数字化”五大产业板块,着力打造“扎根南京、辐射南京都市圈、示范江苏、走向全国、助力文化走出去”的城市文化生活示范运营商。
十年前的11月14日,在文化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全国首个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中心正式揭牌成立。依托南京文投集团,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中心经过十年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
2013年11月14日 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中心揭牌
先试先行开启探索文化与金融合作之路十年探索历程
全国首创,初露峥嵘(2013-2014年)。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同年,南京文投集团在国家、省市相关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在全国率先成立了首家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和首家文化科技小贷公司,遴选挂牌首批文化银行。2014年组建江苏聚合创意产业基金,创新发行小微文化企业金融服务券。公共服务和市场化服务相互补充,初步构建起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体系。
中心办公场地
持续积累,发展壮大(2015-2019年)。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进入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时期,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中心进一步创新服务举措,2015年,“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及其大数据信用服务平台探索”课题通过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验收;2016年首次推出针对文旅企业的纯信用产品“文化征信贷”;2017年创新启动文化千企信用评价计划;2018年牵头成立全国文化金融服务中心联盟;2019年牵头组建首期规模4亿元的大运河(南京)文旅发展基金。一系列精准举措,进一步完善了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体系。
2018年,牵头成立全国文化金融服务中心联盟
迎接挑战,跨越发展(2020-2023)。在国家“十四五”发展新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各类文化发展规划将文化金融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仅仅作为保障措施。另一方面,三年疫情冲击给中小文化企业和文化金融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中心迎难而上,2020年组织文化金融抗疫行动,推动设立了文旅金融首贷中心、续贷中心;2021年成立文投艺库典当公司;2022年推动设立文化融资租赁公司,组建文化金融事业部。十年探索,中心成功从单一平台升级到拥有多种金融工具的多业态平台,升级为更为完备的文化金融服务体系。
2020年,设立首贷中心、续贷中心
文化金融事业部揭牌
成效和荣誉
截至2023年9月末,入库企业3699家,10家文化银行及文化小贷累计放款227.5亿元,服务企业6209批次。文化银行推出专属金融产品近30个,主导和参与文化产业私募基金6支,全市已有21家文化科技类企业成功上市。
十年来,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中心的工作得到了中宣部、文旅部等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2014年3月,全国文化金融合作会议上,荣获全国 “优秀文化金融合作创新成果奖”,被称为“金融服务小微文化企业的南京模式”;10月,作为优先文化金融合作创新成果,入选文化部《文化金融合作创新案例汇编》。
2016年7月,《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建设与运行研究》入选文化部 “全国文化系统优秀调研成果”;11月,南京特色文化金融改革创新入选中央宣传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创新百例》,《新华社动态清样》予以专刊报道。2017年11月,中心成功入选“省级文化金融服务中心”。
2018年8月,中心获江苏省委宣传部《智库专报》第25期专题报道;2020年12月,中心组织的文化金融抗疫行动入选国家文旅部《文化和旅游领域纾困惠企推动复工复产复业典型经验做法汇编》,受邀参加 “国家文旅部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电视电话会议”,并作为唯一的企业代表分享文化金融 “南京模式”的经验和做法。2022年6月,因为南京市在文化金融工作上的突出成绩,入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2021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名单。
南京文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潘谷平在国家文旅部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电视电话会议上代表集团发言
2013年11月14日,新华社发布报道《全国首家综合性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在南京成立》,自此文化金融的“南京模式”开始屡见“报”端。在中心发展的十年历程中,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新华日报、南京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旅游报、21世纪经济报道、扬子晚报等媒体都对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和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体系做了跟踪报道,这些报道是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中心成长的记录,也是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洪流中的潮头浪花。
创新发展
形成多元化文化金融服务体系
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中心的服务体系建设可以概括为“四化一优先”五个方面:
创新理念,推动顶层设计系统化
2013年,南京市文化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出台《南京市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规划纲要》后,南京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市财政局、市金融办、市科委、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市文投集团六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出台《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建设计划》,建立起常态化的文化金融工作机制,包括成立全市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考核机制等。2014年出台《创建“全国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工作方案》等一批制度和政策文件,从顶层架构上进行系统化设计,构建了具有南京特色的文化金融政策体系框架。
创新功能,探索综合服务平台化
针对融资信息搜集难,探索组建了南京市文化企业资源库平台,牵头建立运营了全国首个“融合文化政策查询数据库”平台。截至9月份入库企业3699家。针对操作路径不通畅,打造文化企业融资系统平台。针对信用体系不健全,积极推进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手段的运用和创新,在全国率先应用服务于中小微文旅企业的信用评测报告,为中小微文旅企业开展增信服务。针对企业家金融素养弱,举办各类培训活动100余场。
第六届文化金融研修班-湖南大学授课现场
创新手段,推动金融工具专业化
遴选授牌十家“文化银行”,并建立动态的准入和退出机制;逐步推动成立投资基金、文化产权交易所、文化典当、文化融资租赁等文化金融服务主体;推动紫金农商行、北京银行为“南京文化小店”打造了“文旅通商e贷”“小店快贷”等专属产品;联合相关部门率先推出“文化征信贷”“文化小贷”等工具和服务;推动多元化的文化金融服务主体打造专业化的金融产品,构建起了多层次的金融产品体系。
创新机制,实现保障体系综合化
发挥南京文化金融合作体系枢纽作用,构建立体的合作网络,定期召开政银企协调会,成为推动政策落地的转化器。推动财政建立10亿元的风险代偿专项资金,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分担文化企业贷款风险,并对文化金融机构给与增量奖励;推动文化金融与科技金融政策协同,提高文化金融服务质量。成立“创意南京”文化产业融合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
优先服务小微文化企业
服务和培育初创期、成长期文化企业,创新推出“小微文化企业金融服务券”服务模式,设立文化企业首贷中心、续贷中心,集中受理,限时督办,进一步提升融资效能。疫情期间,中心创新工作举措,制定并发布《助力全市文旅企业稳定发展十项服务举措》及多版服务手册。开展17场“三送三进”品牌活动,覆盖多个园区、超500家企业。为2000多家企业提供服务,贷款总额超50亿元,提供政策咨询逾千次。
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中心的创新实践,探索了一条政府职能转型引导产业服务企业的创新路径;打造了一个利用市场机制驱动产业合作的创新平台体系;摸索出了一套金融服务小微文化企业的创新模式;构建了一个文化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创新生态。
扬帆起航升级打造文化金融综合服务2.0版
探索构建高标准文化金融市场体系
进一步推动各文化金融主体产品和服务创新。构建数字化文化金融服务体系。推动金融科技在文化金融领域垂直应用,鼓励文化银行等机构以数字技术重建服务小微文化企业模式。推动数字技术在文化企业征信评估与文化产业文化资产评估体系构建中的应用。建立文化数据资产为基础的文化金融服务基础设施。探索建设文化数据资产管理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数据资产、企业文化数字资产相应的治理规则和行业管理规范。
努力推动金融助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依托四百年文化品牌十竹斋和南京文投集团现有的小额贷款、股权投资、典当、融资租赁四块金融牌照,全力打造艺术品金融服务的示范模式。
艺术金融
发挥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资源禀赋,践行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推出数字时代城市文化整体解决方案,打造文化大数据、文都区块链、文博大模型、文旅元宇宙四个基础平台,并不断通过投资进一步推动城市文化“上云用数赋智落地”。投资的飞天云动已于去年10月正式上市,成为“港交所元宇宙第一股”。
城市数字文旅产业“上云用数赋智”系统解决方案:文都大脑
打造高质量文化金融服务模式,培育文化金融新生态
逐步推动设立文化金融服务集团,升级文化金融生态主体;推动南京都市圈文化金融合作机制;强化文化企业金融能力培训,依托南京优质高校资源建设全国文化金融人才培养高地。
做一件事情并不难,难的在于坚持;坚持一下也不难,难的是坚持到底。
新的十年是新的起点。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在国家部委和省市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将继续依托南京文投集团资源优势进一步探索创新,将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中心打造成文化金融生态的培育者、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者、区域金融发展的参与者和重要贡献者,树立全国文化金融服务新标杆。